男同 porn (一)他方天下的淨土
華崗佛學學報第6期 (p5-48) (民國72年)男同 porn,臺北:中華學術院佛學洽商所,-Kang Buddhist Journal, No. 06, (1983)Taipei: The Chung-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: 淨土思惟之熟悉
釋聖嚴本所所長、華崗教诲
p. 5
以上所列,現在佛及未來佛的諸淨土,距離此土的娑婆天下,都相當遠。在彼諸佛土與此土之間的國土,究竟是那些,為何不將距離此土較近的佛土,或緊鄰著此土的佛土告訴我們?况且,若以此土為中心,向十方蔓延者,距此土越近者,方向越小,距此土越遠者,方向越大。若是距離此土,過萬億佛土,則其國土之大,是否亦然大出萬億以外? p. 13 另外,佛土既有無量無數,缘何僅在經中發現有限的數量?又為何僅就少數的幾個佛土,作了較為詳明的介紹?
在线三级片對這些問題,只可用因緣不行思議來說明,或用佛法不行思議來解釋。惟有與此土眾生,在釋迦世尊训诲所及範圍之內的眾生,有緣的佛及佛土,釋尊才介紹,否則既然無緣,或者緣尚未熟,就毋庸介紹,粗略本日都市中东说念主,雖同居合并座大樓,也可能對面不相認識。至於國土的大小,亦隨諸佛的願力所現,何況在合并方向,也可有不同的佛土群列並存,方向是站在此土的立場而言,若在彼土立場,巧合要盡佔此土方向的全線。
p. 23三個继承比較的淨土之中,從所見的資料而言,應以極樂莊嚴最為殊勝。然在三個淨土之中,唯有極樂淨土受比較時,竟還有尤勝於極樂淨土的佛國,似乎是貶低了極樂淨土在諸佛國土中的蹙迫性。其實,我們遍讀大藏經時,經常發現,幾乎每一部經,均被釋尊強調為最佳的最殊勝的法門,但其並不示意彼此矛盾,相暗自倒能使东说念主接觸到任何一部經時,均可生起無上的敬意,而來如說修行。佛說法的對象有萬類不等,但凡當機之法,即是無上法門。因此,若與彌陀淨土有緣者,不會由於金光師子遊戲佛的國土莊嚴,勝於彌陀淨土而改變信仰,何況彌陀淨土的特勝之處,不僅在於莊嚴,乃更在於四十八願及九品往生的涵蓋所至,廣大無極,但凡有一線信心者,縱然造了五逆十惡的东说念主,亦然阿彌陀佛的悯恤攝受之輩。
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脫稿於紐約禪中心,費時二十天。
p. 48 p. 1[1] 大正十二,三四六上。
[2] 大正十二,三四四下-三四六上。
[3] 大正十二,二七八上。
[4] 大正二十六,三三上。
[5] 举例觀無量壽經的低品往生條下有云:①「稱佛名故,除五十億劫死活之罪」(大正十二,三四五下)。②「此东说念主聞(五分法身名)已,除八十億劫死活之罪」(大正十二,三四六上)。③「稱佛名故,於思中,除八十劫死活之罪」(大正十二,三四六上)。④又云:「但聞(彌陀)佛名,(觀音、勢至)二菩薩名,除無量劫死活之罪」(大正十二,三四六中)。此都在命終之前罪業,而後往生彼國的說明。
[6] 『佛地經論』卷一有云:「地前大眾,見變化身,居此穢土。地上大眾,見受用身,居佛淨土」。又云:「受用身土,略有二種:(1)自受用,謂諸如來三無數劫所修無邊善根所感,周遍法界,為自受用大法樂故。……(2)他受用謂諸如來為令地上諸菩薩眾,受大法樂,進修勝行,隨宜而現,或勝或劣,或大或小,改轉不定,如變化土」(大正二十六,二九三上及中)。
[7] 『成唯識論』卷十云:「法身有三相別:(1)自性身,謂諸如來真淨法界,受用變化对等所依。……(2)受用身,此有二種:①自受用,謂諸如來,三無數劫,修集無量福德資糧,所起無邊真實善事,及極圓淨常遍色身,相續湛然,盡未來際,恒自受用,廣大法樂;②他受用,謂諸如來,由对等智,示現机密淨善事身,居純淨土,為住十地諸菩薩眾,現大神通,轉处死輪,決眾疑網,令彼受用大乘法樂。……(3)變化身,謂諸如來,由成事智,變現無量,隨類化身,居淨穢土,為未登地菩薩眾、二乘異生,稱彼機宜,現通說法,令各獲得諸利樂事」(大正三十一,五七下—五八上)。
[8] 『維摩經略疏』卷一云:「明佛國者,諸佛利物,差別之相,無量無邊,今略為四:一、染淨國,凡聖共居;二有餘,便捷东说念主住;三果報,純法身居,即因陀羅網無障礙土也;四常寂光,即妙覺所居也」(大正三十八,五六五中—下)。
[9] 大正八,八二八上。
[10] 大正藏十四卷所收:①菩提流支譯『佛名經』十二卷。②後东说念主依據菩提流支譯本,增列菩薩、聲聞、緣覺等成為三十卷。
[11] 大正藏十四卷收有『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』一卷、『現在賢劫千佛名經』一卷、『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』一卷,且此三經各有一種別譯本,而其初譯,均不知其譯者為誰。
[12] 大正十二,三四六下。
[13] 大正十二,二七O上。
[14] 大正十一,一七五下。
[15] 大正十四,四O一中。
[16] 參考望月释教大辭典第五卷四八九O至四八九三頁。
[17] 大正十二,五O八下—五O九上。
[18] 大正九,四三中。
[19] 大正十七,八七五下。
[20] 大正十一,八九九中。
[21] 大正十二,三五七上。
[22] 大正三,一八八下。
[23] 大正三,一八九中。
[24] 大正三,一九一中。
[25] 大正三,一九二中。
[26] 大正九,逐个下。
[27] 大正九,二O下。
[28] 大正九,二一上。
[29] 大正九,二一下。
[30] 大正十五,一五八上。
[31] 大正一,三一六下。
[32] 『悲華經』卷七,大正三,二一二上及下。
[33] 大正十四,五三八中—下。
[34] 大正十四,五四二下—五四三上。
[35] 大正十二,三四三上。
[36] 大正十,一二八上—中。
[37] ①壇經疑問品云:「佛言:隨其心淨,即佛土淨」(大正四八,三五二上)。②壇經定慧品云:「如淨名經云:直心是说念場,直心是淨土」(大正四八,三五二下)。
[38] 大正四八,三五二上—中。
[39] 大正五一,四五九下。
[40] 大正四六,五四上。
[41] 大正十一,七五五中。
[42] 大正八,一三六上。
[43] 大正十二,二六七中。
[44] 大正三,一七四下。
[45] 大正二五,一O八中。
[46] 大正十四,五三八上。
[47] 大正二十六,三二上。
[48] 大正十一,六八上—中。
[49] 大正十五,一四O上—下。
[50] 大正十三,一O八上—中。
[51] 大正十二,五六中。
[52] 大正十二,六三上。
[53] 大正十一,八九二中。
[54] 大正十二,一五四下。
[55] 大正十一,八九五下。
[56] 同註十七。
[57] 大正十一,五六五中—下。
[58] 大正二十一,五三三上。
[59] 大正十六,六四五上。
[60] 大正十二,三五五下。
[61] 大正十二,三七二下。
[62] 大正十四,九五上—中。
[63] 大正十五,一五八上。
[64] 參見大正十五,一五八上中下。
[65] 彌勒下生經有兩譯:①是竺法護譯;②是鳩摩羅什譯。均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卷。
[66] 大正一,二八O中。另參見『起世經』卷二。
[67] 大正十四,四一八—四二O上。
[68] 大正十四,四O二上。
[69] 大正十一,七五五上—七五六中。另外參考『大寶積經』不動如來會的剎莊嚴品(大正十一,一O五)。
[70] 大正十二,二七O上—二七一下。另外參考『大寶積經』無量壽如來會(大正十一,九六下—九八上)。
[71] 大正十二,三五五下。
[72] 大正十四,四二O上。
[73] 大正五O,二七七。玄奘於臨終,前向大眾辭別詞有云:「願以修福慧,迴施多情,共諸多情,同生覩史天彌勒內眷屬中,奉事慈尊。佛下生時,亦願隨下,廣作佛事,乃至無上菩提」(同上)。
[74] 大正十四,四O二下。
[75] 『阿閦佛國經』卷上有云:「爾時有異比丘,聞說彼佛剎之善事,即於中起淫欲意,前白佛言:天中天,我願欲往生彼佛剎。佛便告其比丘言:癡东说念主!汝不得生彼佛剎,是以者何?不以立淫欲亂意者得生彼佛剎,用餘善行法清淨行,得生彼佛剎」(大正十一,七五六上)。
[76] 大正十一,七六一中—下。
[77] 大正十一,七六三上。
[78] 大正十二,三四七中。
[79] 大正十二,二七二中。
[80] 同前註。
[81] 大正十二,二七二中—下。
[82] 大正十二,二七二下。
[83] 大正十二,二七八上。
[84] 大正十二,三四一下。
[85] 大正十二,三四一下。
[86] 大正十二,三四四下—三四六上。
[87] 大正二十六,四O下—四一上。
[88] 大正二十六,四一上—中。
[89] 大正二十六男同 porn,三三上。